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健康 > 科技战疫 >  互联网医疗平台成抗疫“第二战场”,行业新风口来了?
互联网医疗平台成抗疫“第二战场”,行业新风口来了?
  • 2020-02-17 12:07
  • 作者:佚名
  • 来源:通信信息报

一直以来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医疗,被一场疫情推到了风口。

尤其在湖北地区,突然爆发的疫情,加剧了线下医疗资源供给与不断增长的确诊感染病患数需求之间的矛盾。恐慌之下,非感染的普通患者也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

关键时刻,线上医疗成了线下医疗的有力后援,丁香医生、春雨、平安好医生等多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联动全国医生,向用户开放免费问诊、心理辅导等服务,为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赋能。

线上医疗平台成“第二战场”

突然爆发的疫情,让湖北省内的医疗资源不堪重负,即使在全国各地成千近万名医护人员的驰援下,供需仍然失衡。

在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陆续投入使用的当下,武汉确诊或疑似患者对“一床难求”的焦虑仍未纾解。

同时,在这个特殊时期,无论是湖北省内,还是全国其他省份,非新冠病毒患者及不明病因患者贸然前往医院不仅增加了线下医疗负担,自身也被有感染的风险。

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力量此时迸发。

在线上问诊等领域深耕多年、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医疗此时成了众多用户的理想选择。甚至一向更偏爱实体的官方机构,也不得不大力要求发展线上服务。

国家卫健委2月8日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要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特别是对发热患者的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有效缓解医院救治压力,减少人员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国家卫健委在3天时间内的第二次发出类似通知。在2月6日,卫健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医疗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的预检工作和健康宣教工作,缓解医院救治压力,减少人员集聚。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在线医疗”“数字健康”方面的应用,加大5G等基础设施在医疗系统的布局,推动医院信息化、医疗设备智能化、在线平台便捷化。

2月11日,华西医院与成都公共卫生中心进行5G远程视频

各大平台也纷纷开通针对疫情的线上问诊服务。

截至目前,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百度、丁香医生、春雨、好大夫在线、腾讯健康平台、微医等平台召集全国各地的医生和专家,开通免费咨询服务、为全国患者提供24*7在线咨询和远程诊疗等,部分平台还对湖北地区用户提供免费的服务。

百度问医生的数据显示,该平台1月27日针对疫情开通义诊服务后,一周时间累计咨询量超210万次。来自京东的数据也显示,自1月26日以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平台日均问诊量在10万左右;最高峰时期,一小时内免费问诊可服务上万名用户。在所有免费问诊需求中,60%左右由呼吸内科的专业医生接诊。

除了线上医疗平台和互联网公司,公立医院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通过手机软件、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开展在线问诊服务。

例如,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线免费咨询问诊平台上线次日,在线访问量高达1.4万人次,接受咨询问诊达906例,排查出可疑病人2例。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1家公立医疗机构及近100家企业互联网医院针对疫情提供在线义诊,在医疗资源被挤兑之际,缓解线下医院压力。

投资机构由“空”转“多”

用户数量激增、问诊次数井喷,线上医疗的“逆生长”,使其进入嗅觉灵敏的资本的视野,改变了投资机构对互联网医疗“叫好不叫座”的刻板印象。

在疫情爆发前,有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将达5900万,渗透率达7.9%,市场规模7000亿元。

此次疫情发生后,有投资机构表示,这一系列数据可能被低估。

这意味着行业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有券商研究报告指出,受疫情和禁足影响,互联网医疗在用户端加速普及,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相关使用习惯一旦确立,或利好相关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

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传统信息化建设对实施人员依赖较高,短期受疫情与部分公司驰援一线医院影响,实施或将有所放缓。长期看,医疗信息化未来乐观,空间有望持续打开,高成长有望延续,政策支持或边际向上,继续看好行业机遇。

中银国际则估算,中期(一年内)对医疗信息化板块将产生21-28%需求增长。相较电子病历、医保DRGs等方面,之前政策对区域平台、远程医疗的强制性推动相对偏弱,而又恰恰是此次疫情后需要重点补充的领域。假设围绕这两个领域出台类似电子病历领域强度的政策,估算一年内有望对医疗信息化市场带来46亿以上新增市场需求,并且相较2019年的规模可达21-28%的弹性。

此前,互联网医疗并入不了多数公募基金经理的“法眼”,谈及相关服务及上市公司,大部分基金经理的观点是: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落地很难,看不清楚盈利模式,赚不到钱。

而与资本此前的观点大相径庭的是,互联网巨头却频频加码布局。如,去年5月,京东健康从京东集团独立出来,成为其子集团,并在随后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高达70亿美元,成为京东集团的第三只独角兽。

今年的疫情令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再次凸显,互联网巨头也进一步加大了对该市场的布局。2月7日,阿里健康就公告宣布斥资81亿港币整合收购天猫医疗电商业务。

在此前一天,京东健康还宣布自2月6日起,将免费问诊范围扩大至全部科室的所有疾病领域。很明显,京东此举既是疫情之下的公益行动,也有助于平台吸引更多的用户。

价值凸显,但前景待考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在积极行动,线下医院也上线提供服务。

毋庸置疑,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于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而言,疫情则是让更多用户通过在线问诊开始真正接触到互联网医疗服务,提高了互联网医疗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

从此次疫情看互联网医疗的未来,看好唱多无疑是市场的主流。

首先从医疗资源角度看,中国医疗资源存在地域分配不均、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根据调研机构数据,2016年底中国三甲医院占医院总数7.7%,而同期中国年门诊咨询量为32.7亿人次,三甲医院接待了其中的16.28亿人次,占比仅49.8%。

换言之,超过50%的患者未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能够利用互联网、AI科技对传统医疗体系起到补充和优化左右,尤其是对分级诊疗的补充作用,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丁香医生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在线问诊有望发展成为常规医疗的补充渠道,轻症患者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平台进行首诊,他们各种关于健康的微小担忧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回复,增强用户的健康管理,消除焦虑感,同时又能把珍贵的医疗资源留给真正应该得到救治的重症患者,互联网手段的引入将使得社会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化。

从行业前景角度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前景广阔,互联网健康市场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6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其中,中国互联网健康市场规模在2026年将增长到19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3.6%。

然而,在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是否能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还需要时间验证。毕竟任何新生食物的向前发展总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因素。

就互联网医疗而言,尽管其前景光明,但当前的政策及线上问诊存在的客观限制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医疗信息化进程。

尽管政策对互联网医疗及医疗信息化频放利好,但此前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中规定,病人的“首诊”是不能在网上进行的,这也意味着线上医疗平台不能确诊以及开处方,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医疗的发展。

同时,对需要触诊、叩诊等面对面的诊疗需求来说,目前线上医疗满足能力有限。

此外,线上问诊质量也引发专家及民众担忧。不同医生的水平差距较大,而线上可用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也还不普及,需要相关措施保障线上问诊质量。

因此,如果相关政策没有放开,叩诊触诊等问题没有解决、没有放开,就目前来说,线上医疗还依然只能作为线下医疗的补充。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程泱溥 TEL:(010)68476606】

标签:互联网医疗  疫情  科技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