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健康 >  王雪强:在疫情防控中进一步推进体医融合发展
王雪强:在疫情防控中进一步推进体医融合发展
  • 2020-02-26 14:39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日报中文网

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现:在确诊病例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2.8%、5.3%、4.2%和2.4%,这些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中国康复医学会于2月4日发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导意见(第一版)》,该指导意见为新冠肺炎患者提出系统的呼吸康复治疗,如呼吸控制训练、体位管理、咳嗽排痰训练等。同时,近日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八段锦和五禽戏等视频传遍整个网络。运动训练不仅可提高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肺通气效率和肺容量、缓解呼吸困难,也可以提高普通人群的免疫力和身心健康。

但是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和普通群众,运动是一把双刃剑,无论何种运动训练方式介入,运动的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应遵循个性化原则,尤其重症、高龄及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康复介入的时机取决于对患者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呼吸康复的评估,这需要体医融合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但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国内急需。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需放眼长远,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预防关口前移,进一步推进体医融合的发展,建议从以下途径推进:

一、完善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体系

突出社会需求导向,加强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层次、招生规模等,完善纵向的学历教育体系;二是针对在职的医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等进行继续教育、在职教育;三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要求体医融合领域越来越专科化、精细化,故需要全科人才也要培养专科人才;四是建立培养标准体系,教育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构建培养质量监管标准,做好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和动态跟踪监管,提高体医融合人才的质量。

二、体医融合从业人员职业认定

职业认定问题是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医融合领域是多学科交叉领域,涉及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运动康复、运动与公共健康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国际上都被列为正式的国家职业。但是到目前为止,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运动康复师等还未纳入中国的职业大典。一方面体医融合人才短缺,一方面又没有合法身份,加剧了体医融合领域发展与人才使用的矛盾。故迫切需要国家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协调解决体医融合从业人员职业认定。

三、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体医融合领域发展的推动力。体医融合作为新兴领域,其人才培养、工作组织、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同时需要监督管控机构负责各级各层政策的推行及资金投入,以确保层层落实。

四、运动处方库的建立

运动处方库的建立是连接体育和医疗(即体医融合)的关键桥梁。将医师与运动指导人员、医疗机构与健身机构连接在一起,发挥1+1大于2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尤其是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慢病人群等特殊群体的精准个性化运动处方,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体医融合的落脚点

体医融合落脚点为医疗机构和社区。一是建立医疗机构,鼓励各级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运动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运动健康促进的科普知识。鼓励医疗机构开设体医融合门诊;二是把社区作为体医融合的主要落脚点,在慢性疾病防治、传染病预防与控制、运动健康促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鼓励社区向广大群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提高群众的健身效果,预防和治疗慢性病;三是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和体育相关部门的合作,完善体质监测、评估机制和健康管理模式,形成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

六、发展中国特色健身项目

众多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特色健身项目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有积极的作用。李甫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发文证实,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以及把老年人跌倒风险下降58%。进一步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人群、不同疾病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国特色健身项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程泱溥 TEL:(010)68476606】

标签:疫情  医疗发展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