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健康 > 科技战疫 >  行动在抗“疫”一线的AI战士
行动在抗“疫”一线的AI战士
  • 2020-02-28 13:59
  • 作者:佚名
  • 来源:科技日报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疫情突发时刻,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应用能否派上用场?对于深耕医疗领域的AI企业来说,这既是一场是考验,也是一场实战训练。

“针对疫情爆发的情况,AI技术在医疗场景的作用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在后端的纯软件应用,如AI读片,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另一个前端医疗辅助机器人,主要体现在与人协作,提高人员操作效率,减少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禾野智能创始人孙宇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用在刀刃上的AI影像辅助诊断

CT影像诊断与核酸试剂盒检测共同成为患者确诊的重要标准。而在疫情爆发时期,不断增加的疑似病例给医疗资源本就短缺的医院造成专业医护人员和CT设备方面的压力。无论是前端的CT拍摄,还是后期的阅片,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月24日,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依图医疗收到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技术研发需求。在相关专家医生指导下,4天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评估系统正式上线,这也是行业内首款新冠病毒的智能评估系统。

依图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CT在新冠肺炎诊断中的关键价值包括早期发现和鉴别诊断、定量评价、全肺状况、(显性)病变区域以及疗效评价。

据了解,在依图科技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协助下,阅片医生在2-3秒就可诊断出一名患者是否感染病毒。而如果是人工阅片则需要5-6个小时。

2月5日,在武汉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武汉人民医院,这套智能评价系统在24小时内出现在医院科室的电脑屏幕前。截至2月24日,依图AI已在湖北、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部署100多家医疗及公共机构。

CT前端设备在非一线城市的部署

同样是AI技术在CT诊断的辅助应用,禾野智能与上海一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Robot-CT 医疗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前端CT影像拍摄。在长约5米、宽约3米的范围内,两张灵活运动的机械手臂可以为或坐或站的患者完成360度的CT影像拍摄,每2度拍摄一张,一共180张CT得到的三维立体成像,将保证诊断结果更加精准,减少医生误诊可能性。

禾野智能Robot-CT 图片由禾野智能提供

“Robot-CT具备非接触式扫描、高效率、高性价比等优势,”负责技术研发的孙宇豪表示,传统CT设备诊断流程需要10分钟左右,Robot-CT每次扫描病人只需要180秒,同时不会接触到病患,避免了繁琐的消毒流程,提高了诊断效率。目前,禾野智能的CT诊断辅助机器人对新冠病毒患者病例进行了临床试验,正在加紧申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随着疫情的发展,他看到了CT诊断场景对便捷性的技术需求。最近他正计划为这两条机械臂加入导轨设计,使其在特殊条件下实现可移动,这样就可以用于类似火神山医院临时搭建的医院场所内。

医院物流机器人成为刚需

手术室的无菌器械包配送、PIVAS补液配送、口服药配送、标本配送、高值耗材配送、污洗器械回收……疫情爆发背景下,用于院内物资运输的物流机器人成为了医院的刚需。疫情爆发后,智蕙林医疗(原名木木机器人)研发的诺亚物流机器人就收到了来自医院一线的大量订单,目前公司正处于紧张的生产备货中。

诺亚机器人在一线 图片由智蕙林医疗提供

“送药是当前诺亚机器人运用最多的应用场景,”诺亚机器人产品总监胡彬介绍说,在疫情特殊环境下,药物运输人员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从药房到病床,原来10分钟内就搞定的送药,现在需要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而且还造成医用防护服资源的浪费。“AI技术在物流机器人应用主要体现在无人驾驶和深度学习,它可以快速地完成环境识别和部署,最快2-3天就可以完成一个医院的部署实施。”胡彬介绍说。

“医疗资源与需求的矛盾是普遍且长期的,疫情下更凸显了这个矛盾。”胡彬表示,医疗机器人的作用是可以协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医院、医护人员做事情。据他介绍,常规情况下,1000张床位的医院,每天配送、运输的物资量约为20吨,疫情下只会更多,而诺亚可替医院人员承担90%以上的物资运输任务。

这场疫情正让“AI战士”快速成长为一支奇兵。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程泱溥 TEL:(010)68476606】

标签:疫情  科技  AI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