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2-10 14:05
- 作者:佚名
- 来源:旧叔旧闻
1.
人们正在期待着疫情进入下半程,与之同步的,是对于这场“人与人接触”考验的下半程思考。
于是,不同于十几年前的非典,在那个手机都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更多把希望寄托于人力、组织、制度的变革。
而在这场新冠疫情中,移动互联网、5G时代下的科技力量在所难免的被寄予厚望。
现代社会解决高传染性疫情的最有效解决办法是什么?
不幸的是,仍然是传统的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值得庆幸的是,在大数据、AI、机器人、远程医疗、智能硬件等技术的积累下,我们已经可以初步地做到用科技发展的力量来让这场疫情波及的面窄一点、抗疫工作轻松有序一点。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进步。即便很多人仍然认为目前因为成本、普及性、适用性等因素,尖端科技在防疫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大规模或基层很难配备诸如AI测温、可穿戴医疗设备这样的硬核科技,其体验似乎也并不足以让人放心。
但有一个观点值得强调:这次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应对下一次的危机。
眼光放长远一点,人类社会的各类危机从来都不是有序进行的,它们总是在突发、无序与混乱中摸索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下一次,科技“战疫”将成为主流,这不论对于社会秩序还是对于相关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疫后”革新机会。
2.
尽管反应稍显迟钝,但中国的科技力量正在不断介入疫情发展,这是财力、人力与社会组织之外的另一股值得期待的战疫“合力”。
以近几年如火如荼的AI领域应用为例,相关企业正全面介入这场抗击疫情的过程当中。
城市、社区、基层人员管控压力大?没关系,AI语音电话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当百度智能外呼平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之后,我们发现AI电话不仅仅可以适用于智能“骚扰”,它也可以高效服务于假期返程高峰下的人员管控压力。
手持便携体温仪太低效,而且仍会有人员接触的病毒传播风险?那就让AI测温“闪亮登场”。
旷视科技开发的AI测温系统让我们感叹:这几年传的神乎其神的人脸识别终于姗姗来迟。
通过“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通过摄像机批量识别疑似发烧人群再将相应人员进行“定位”,这种科幻电影“入门”操作终于来到了现实当中。
而通过这种方式,大面积、口罩大幅遮挡下的公共场合高效识别得以实现,人们不用低效地排队测体温,也大大缓解了疫情期间的接触式安全问题及检测效率问题。
还有AI加速新药及疫苗的研发。就在1月底,阿里云宣布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新药和疫苗研发。在阿里云高性能计算能力下,相信相关医学领域的研究将得到极大的加速。
AI之外,5G也没缺席。除了承担高速率的网络基础设施及部分落地应用的网络支持外,“5G红外热成像测温”被很多机场、地铁、高速路口采用,它同样可以实现对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展开批量、高效、无接触式的体温监测筛查。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旷视AI测温±0.3℃的精度,“5G红外热成像测温”的测温精度可以达到±0.1℃。在5G网络的加持下,规模性人群的快速精准体温筛查得以实现。
当然,AI、5G技术都被应用在了一线疫情监测,业已成熟的各类传统监测设备当然也不可获缺。
比如高德的红外人体温度快速筛检仪,它通过摄像头+红外热图像技术实现人群筛查。
还有海康威视的红外热像仪(热成像测温)等等。
再来看看智能机器人在疫情一线的应用。
拥有自主导航技术的钛米消毒机器人能够实现消毒过程可量化管理,这对疫情之下压力重重的消毒工作来说不失为一个24H“完美”解决方案。
还有钛米隔离病房陪伴机器人(对隔离区患者进行监护和体征测量)、达闼科技与中国移动推出的5G云端医护助理机器人、5G云端消毒清洁机器人、5G云端智能运输机器人、5G巡逻温测机器人等,这些都可以有效替代一部分医疗人员的工作,以减轻其工作风险与压力。
更细节领域,还有医疗物资自动配送机器人、猎户星空无人导诊机器人、VR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这些应用目前来看虽然还显粗糙或“应急”,当相信经此一“疫”,它们会有着更富想象空间的应用前景。
智能机器人都闪亮登场了,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家居当然也不会默默无闻。
其中代表应用有鱼跃医疗指夹式血氧仪、乐普医疗无线血氧仪、云卫康可穿戴血氧仪等。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实现便携、远程监测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表现的良好工具。
另外在智能家居领域,负压新风系统被应用在了火神山医院的病房内,格兰斯柯光电、罗特新风科技、格力等公司进行了大量相关设备的捐赠工作。
不得不提的还有远程医疗。
在这场疫情中,各地方、行业应该都意识到了远程医疗的重要性。
除了大量上线各类远程就诊应用或功能服务之外,更专业的远程医疗平台也在本次疫情中投入了使用。
比如在电信5G双千兆网络下,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成功完成了两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急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中国电信和华为完成了武汉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的网络铺设、设备调试、投入使用。
以及,大数据精准分析,这些底层数据分析、相关研究报告与分析报告层面的事情自然不比多言。而在应用层面,大数据结合AI等技术的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定位发烧者工作也在迅速展开。
3.
就在几天前,工信部向人工智能相关学(协)会、联盟、企事业单位展开了公开号召,倡议相关企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这或许的代表着官方的观点,那就是在这场疫情当中,科技力量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玩物,而是可以有着重大贡献的雪中送炭的应用。
而看待科技“战疫”,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得到一些更多的思考。
现实角度,大量前沿科技的确是能够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提高疫情管控效率、降低疫情管控风险。
在现有技术下,快速推动辅助诊断、快速测试、智能化设备、精准测温与目标识别等产品批量产出是可行之举。
另外,AI算法和算力之下相关药物的研发工作也不可小觑,说不定它很快就能给大家带来些许惊喜。
以及,全国人民闭门不出这段时间所感受到的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服务和AI教育带来的“想象力”。尽管使用体验有着各种瑕疵,但在这一次经验教训之下,相关行业与技术应用很有可能将迎来大爆发。
而从现实之外的未来角度来说,目前的这次科技“战疫”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都少有的科技应用“练兵”,它在检验过去多年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为行业趋势敲响警钟,这或许将是一次科技领域去除水分、行业革新的开始。
科技“战疫”徐徐展开之下,我们期望如果还有下一次疫情,科技的力量能够真正覆盖基层人力,成为快速恢复社会秩序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