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健康 > 科技战疫 >  付晨:上海将建立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传染病预警研判模式
付晨:上海将建立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传染病预警研判模式
  • 2020-04-08 11:38
  • 作者:佚名
  • 来源:澎湃新闻

4月8日10:00,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宗明副市长和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中心负责人及有关专家,介绍《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通过发热门诊及时发现新冠疑似患者,监测预警机制行之有效。《若干意见》明确要建设灵敏可靠的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高新发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能力,具体如何完善?

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表示:我国从2004年起建立了覆盖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但对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监测敏感性不高。为了及时发现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本市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完善:

一是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包括腹泻症候群、呼吸道症候群、发热症候群等,通过症状监测,进一步提高监测灵敏度。2015年以来,本市通过传染病症候群监测系统先后发现了黄热病、Q热、莱姆病等罕见传染病。

二是研发了公共卫生“智能插件”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已在医疗机构使用,从医院HIS系统中提取数据,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提高准确性和报告率。

三是关口前移,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机制。2016年-2019年,本市共发现和处置“苗子事件”6901起,平均每年近2000起。通过这样早期处置,防止“火苗”发展为“火灾”,每年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仅有30起左右。

刚刚印发的《若干意见》对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三方面措施:

一是在病例和症候群监测的基础上,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开展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事件、媒体信息等综合监测,建立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提高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能力。基于综合监测大数据体系,加强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开展高危地区、高危场所和高危人群早期预警,实现疫情早期精准防控。

二是在原有苗子事件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苗子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形成与其它公共卫生数据库对接的“苗子事件”数据库,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利用,探索“苗子事件”的主动发现和风险预警。

三是加强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促进医防协同。结合天气和气候数据,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开展传染病预警预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程泱溥 TEL:(010)68476606】

标签:防疫  传染病预警  上海  
  • 分享到: